

没有原材料了欧美芯片巨头英飞凌宣布在中国设立新的芯片生产厂
英飞凌终于低头了!全球最大的汽车MCU供应商,带着29%的市场占有率,这次不得不宣布,在中国设立新的芯片生产厂。这背后是市场的力量,更是稀土资源的强大话语权。
要知道,2023年全世界汽车芯片市场增长了16.5%,英飞凌在这样的领域的销售额却暴增了44%。这样的增长奇迹,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,根本没办法实现。
再看看他们的目标:在AI相关业务上,从5亿欧元冲击10亿欧元。假如没有中国的稀土资源和技术生态,怎会是支撑起这样的野心?
稀土,成为这场博弈的关键。英飞凌的高效功率半导体需要稀土,数据中心的电力调节离不开稀土。全球87%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中国,掌握资源就掌握了主动权。
英飞凌CEO说,要“满足中国客户的特定需求”。看似委婉,实则妥协。没有稀土,你的技术优势还能持续多久?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,这一次,他们终于选择向中国靠拢。
过去,英飞凌的生产布局大多分布在在德国、奥地利和马来西亚。在中国,只搞后道封装。而现在,全面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,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。
这绝不是孤例。随着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逐步强化,更多外国芯片厂商面临同样的抉择:要么在中国建厂,要么寻找稀土替代资源。但现实是,替代资源的开发成本高、周期长,几乎不可行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不仅是资源大国,更是市场大国。英飞凌在中国市场上的业绩早已证明,任何试图绕开中国市场的策略,最终都会自食苦果。
回头想想,这不就是一种“技术与资源”的平衡吗?过去,我们被技术卡脖子,如今,稀土成了我们的王牌。市场规律从来都不是单向的,现在,轮到他们适应我们的节奏。
这一趋势会延续下去吗?很有可能会。未来,不仅仅是芯片领域,其他高科技行业也会逐渐意识到:中国不再是“世界工厂”,而是全球产业链的核心。
当然,问题也不容忽视。稀土资源是有限的,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减少稀土消耗,同时强化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,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关键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一次,我们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中。英飞凌的低头,只是一个开始。接下来,会有更多的全球巨头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重要性。
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,中国不仅要依靠稀土资源,更要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掌握主动权。稀土是支点,但真正的力量在于技术、市场和人才的综合实力。
问题是,我们能否抓住这个窗口期,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长期的战略优势?我们准备好了吗?
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
上一篇: